个人简介:
吴佳乐,男,中共党员,2022年9月起就读于北外金沙娱场城官网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任金沙娱场城官网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荣获2023-2024学年研究生特等学业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持有CATTI二级德语口笔译证书,曾荣获第二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中德组二等奖、第六届多语种同传接力大赛中德组全国三等奖(第5名)、第九届中西部翻译大赛德语组决赛全国三等奖、第35和36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德译汉组优秀奖等赛事荣誉。2023年11月,参加“南开大学外国语金沙娱场城官网第三届全国外语研究生学术论坛”宣读论文,荣获论文二等奖。202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金沙娱场城官网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宣读论文,荣获论文三等奖。2024年8月参加2024年亚洲日耳曼学学者大会并宣读论文。目前主持北外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项,参与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一项。

回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旅程,毕业的脚步已悄然来临,感谢金沙娱场城官网和老师的信任,借着这个宝贵机会,让我能够回顾这个阶段的成长经历与感悟。
作为翻译学专业学生,我的研究生旅程始于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在翻译教研室老师们开设的各种课程当中,我体会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趣与深度。在口译课程中,我努力学习同传、交传等口译技能,训练快速反应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信息提取和精准表达的重要性。在笔译课程中,通过翻译经济、科技、新闻等不同文本类型,对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和处理方法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有效提升了翻译能力。在翻译理论课程中,我学习了各种翻译理论流派的核心思想,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到描述翻译研究,从奈达、纽马克到费梅尔、诺德等学者的经典理论,从等值理论到文化转向,都让我认识到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再创造过程,需要译者在忠实原文与满足目标语文化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进而成为促进相互理解、达致彼岸文化的桥梁。同时,我也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融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翻译活动背后的文化、历史与译者主体性因素。

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留学时接触到了《千字文》德译本,惊叹于瑞士汉学家林小发的精妙译笔与匠心独运,以此为研究对象撰写的研究论文先后入选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外语研究生学术论坛,并被收录在学术论文集当中。同时,源于对科幻小说和其翻译的兴趣,在导师顾牧教授的指导下,申请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顺利获批立项。在研究课题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我对科研工作从规划到实施再到成果总结的完整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基于对该课题前期研究工作,确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同时,在此课题的框架内,我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交流,先后参加2024年亚洲日耳曼学学者大会以及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会议上宣介研究成果,吸纳专家学者的修改建议。
课业之外,我有幸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实习,参与中心对外交流与日常工作。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并亲身参与到多个中德合作项目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德合作所涌动的前沿脉搏与创新活力。在这段实习期间,我为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2024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提供服务。这一论坛作为中德两国产业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与领军人物,共同探讨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我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从最初的研究报告撰写,再到现场协调、陪同翻译,每一项任务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际合作项目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与精微之处。此外,我还积极参与了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相关工作。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不仅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更让我作为一名外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愈发清晰。作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外语人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这一信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推动中外友好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总结研究生就读的感悟,于我而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应是最好的写照。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尝试以语言为媒介观察和诠释周遭,透过那些承载意义的词句,得以赋予经历以秩序与逻辑,也能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故事,为情感与思想争取一席之地。正因如此,语言于我不仅是看待世界的窗口,更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它让我不断触及新的领域,拓展理解的疆域。在这个过程中,唯有坚持自己认定的目标,才能从言语的迷宫中找到通向意义的道路。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信念的试金石;坚持是前行的动力,也是意义的最终归宿。